bt36体育在线频道12月18日讯(记者 曾瑞鑫)12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bt36体育在线频道承办、爱培优协办的2017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新高考如何"破题"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上,人大附中副校长胡继超(主持人),北京十四中校长张琳,中科院副教授康小明,《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京城教育圈创始人罗德宏,《自主招生内参》主编、爱培优联合创始人李立勋,就《不同视角下的新高考课程改革》议题,进行圆桌讨论。
以下内容根据圆桌论坛分享整理而成。
人大附中副校长胡继超
胡继超:大家下午好!我们知道,在十九大的时候,总书记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础工程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在新世纪,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新时代对我们中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原来的学生学习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
那么,我们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这种核心素养的学习?如何进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如何在新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都成了摆在我们中等教育面前的新课题。面对新高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今天非常有幸和几位专家共同探讨,有幸听听几位专家意见。我们首先问几位专家一个问题,新高考改革中反映出了教育界的哪些要求?
北京十四中校长张琳
张琳:关于这次新高考改革,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专业",刚才张总(备注:爱培优CEO张金荣)讲的很专业,我们的老师、校长也要很专业,对于高考要做到非常懂;第二个是"理性",新高考有很多抢占先机的事情,众多信息纷踏杳至,也会让人惶恐不安或是力不从心,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第三个是"智慧",智慧地迎接这场变革。
说到新高考,不得不说一下自主招生。我认为,自主招生实际上是个大命题、是国家基于人才培养的大设计;是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力的大转变。
当然,它对基层学校也带来了三点影响。第一,让我们的学生在新高考中提前适应,提前从"中学生"适应"大学生";第二,面对新的改革,老师压力会特别大,他们每天都有繁重的教学,不可能像我们这样有时间听讲座,老师们要迅速适应;第三,我们学校要有新的课程,新的课程决定着在新的高考中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2017年,这次高考改革在北京刚刚开始,新高考改革对于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十九大明确指出,我们要在2049年,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候,谁是主要建设者?我们现在这批高一学生, 30多年之后正好是48岁上下,是中坚力量,所以我觉得我们2017年开始的新高考,会决定我们未来30年人才的培养模式。
刚才储教授(备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讲的,新高考不是一两天干成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对于我们十四中,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加注重教师的评价,就像杭州的学校那样,从行政班到走班,没有行政班之后的考试,还能不能维持有行政班前的考试成绩?我们在这个考试过程当中,对老师的评价一定要有一个定量评价,因为我们的人才评价是要遵循他的个性、差异、特长、潜能,因此,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胡继超:感谢张校长!既给我们讲述了对新高考的看法,也提出了学校面对新高考中的一些疑惑,也请我们康教授谈一谈,从咱们大学培养人才角度,如何看待新高考。
中科院副教授康小明
康小明:我作为旧高考制度里出来的人,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我的看法是,在我能预见的未来,高考是不可能取消的,如果有一天在座的各位谁真看到高考取消了,那只能说明你活的特别特别长。
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照样也有高考,他们叫学术水平测试考试,也就是SAT,2016年之前,SAT的满分是2400分。它与中国的高考区别在哪儿呢?首先,人家那个高考考察的是最基础最底层的知识和能力,例如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孩子从事任何职业,当工程师、当政治家、当企业家都必须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除了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之外,具体的学科知识在SAT中几乎不会专门涉及。其次,美国的高考成绩只会当做它录取的权重指标之一,大部分学校在录取时的高考成绩只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权重,而在中国,几乎占到了100%,虽然还有自主招生等方式,但通道相对还比较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所以高考分数几乎还是进入大学的唯一依据。
说到高考,回归到本源,高考也是考试,考试是干什么的?无论是中国也好,美国也好,英国也好,德国也好,实际上考试就是测评,只要有学习,就得有测评,测评完了之后还要有更高级的选拔。由于我们资源有限,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我们所能提供的资源满足不了所有测评合格的学生,那么我们就得有更高水平的选拔性考试,就是高考。高考实际上就是选拔性的,竞争性的,既然高考这么重要,所以老师、校长、学生要追求高分是天经地义。
我个人是高考制度坚定的拥护者,为什么拥护呢?因为如果没有如此公正的高考制度,很难想象我能从一个穷山沟里走到中关村,而且还能为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除了少数具备条件的家长能够给孩子创造出国留学的机会外,我们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孩子要通过什么才能进入大学?你怎么证明你比别人优秀?当然,你可以说,你有专利、发明、诗歌作品,但在中国,这些东西很多家长都是可以花钱得到的。例如,父母执笔或者父母掏钱找专利中介公司申请专利等。
在我们中国目前诚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相信,如果没有高考,社会最底层的孩子如何向社会上层流动?我当年从江西的小山村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论坛,最根本的还是依靠高考提供的上升通道。所以我觉得高考是最公正的,长期不会消失,学生也一定会追求高分。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讨论如何让学生获得高分的同时,能力和素养也能得到同步提升,这才是最关键、最有意义的问题。如果离开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单纯地通过压榨学生的时间以及透支学生的精力和健康而获得高分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与我们国家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当然,这已经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谈。
胡继超:谢谢康教授!这次高考改革今天上午戴主任(备注: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也讲到了,恢复高考40年来,大大小小变革有11次,这次是变革最巨大一次,是整个培养方式的变革,录取方式也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化。刚才张总(备注:爱培优CEO张金荣)给我们分享经验的时候也提到,以前很多地区每年都会有几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现在经常会好几年甚至于整个地区都没有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这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个新的时代,新的录取方式下,裸考进入名校是不是会成为历史?想听听几位专家的意见。
《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京城教育圈创始人罗德宏
罗德宏:新高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从整个学校和学生能力体验角度谈的话,我觉得是选择力。刚才李校长(备注:原浙江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的话其实给我很多体会,三年前我看到浙江的方案后就看到那句话:好的教育是学校和学生之间互相选择的一个结果,如今,越来越体现出这种选择的意识和选择的能力。
我去北京很多学校看它们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家都在围绕怎么给学生提供这种选择,通过课程、通过师资的配备,来提升这种选择的能力,所以,我在想,我们今天如果是去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的话,应该怎么去培养。
最近北京教科院有一个调研数据,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它是针对北京的9所学校、3000位左右的中学生做了一个抽样:以后如果你参加高考,选考的话你会选哪个科目?这个结果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大家猜一下的话,大家最喜欢的,而且选择最高的是哪一个学科?
调研数据是这样的:在单科选择上,"历史"成为学生既感兴趣又实际选择最多的科目,"物理"是学生喜欢程度一般但实际选择最多的科目,"政治"虽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但实际选择人数较少。当然,这个不一定严谨,也不一定是最终的数据。
我在微信公号"京城教育圈",也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数据解读和分享,这里面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启示。第一,学生的兴趣和他对以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他对于这次高考的选考学科,其实不是完全统一的;第二,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它会影响一个学生去做选择,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学校的课程开设、师资配备都非常重要,学校的特色发展,会成为以后学生选择高考专业和志愿对接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讲到县城学校的问题,对于一些县中和乡中,我的感受是,以前在县中和比较好的乡中,还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校,但是近些年县中乡中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相对在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和目前原有生源的流动以及录取规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高考改革下的多元评价。不管是自主招生,还是三位一体,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扩大招生比例时,对于县中乡中等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虽然有些学生很优秀,但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并不突出,学生在信息来源、综合素质表现、选拔方式适应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
胡继超:谢谢罗总,我想就这个话题听一听李主编您的看法。
《自主招生内参》主编、爱培优联合创始人李立勋
李立勋:首先,结合我自己的案例,以及这几年的变化,来谈一谈新高考。
刚才张总(备注:爱培优CEO张金荣)提到了我的母校,它是一所处于大别山脉的国家级贫困县的省级示范高中,它在全国所有的高中里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又不具有代表性。
先说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加上它的分校,它是一所万人大校,每年仅毕业生都有三四千人。据我所知,像北京的人大附中这样的很多学校,每年毕业生五六百人,非常"袖珍"。像这样每年四千个毕业生里面,有一二十个考上清华北大,并不奇怪,并不具有代表性。
再说一下它的代表性。有一所学校大家可能闻名遐迩--毛坦厂中学,与我高中母校都在大别山麓,二者距离一两百公里。它们的培养模式都是一样,十多年我读高中时,五点起床、跑操、晨读,晚上九点多下晚自习。十多年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普遍存在。所以我说这种靠拼命压榨学生时间来获取高分的现象,还是具有代表性的。
回答刚才胡校长的问题,新高考改革下,仅靠裸分升学会不会成为历史?我认为,裸分不会成为历史,但是越来越难。
作为这种体制的过来人,很遗憾的是未能赶上新的高考改革。我上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作,发表过很多作品,也获过全国一二等奖之类,但是,对高考来讲,这并没有什么用。我身边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同学都有不同的兴趣、特长,但在当时的高考制度下,它们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扼杀学生创造性和兴趣能力的制度。
很高兴的是,我们看到这几年除了高考分数之外,有很多其他的能力,包括作文比赛,包括学科竞赛,甚至包括你的发明创造等等,都能够助推你进入清华北大,在你的裸分之外,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很多途径可以挖掘你的潜能,助你进入一个更好的人生坦途。所以我建议新高考改革下,在关注高考分数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发展,把他的创造力、他的特长激发出来,在兴趣驱动下,选择自己适合的大学和专业。
胡继超:刚才讨论比较多的是如何进入清北,对于中学来说,每个层次学生有适合自己的自主招生方式,请教一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前的多元化录取这种大环境下,他们应该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路线?
张琳:今年,我们2017级的学生是第一届新高考,我发现一个特殊现象:新高考让很多事情前置了!比方说填报志愿,以前是很多高三学生才想的事情,现在高一就开始思考了;再比方说,我们的各种学科竞赛,原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没想到在学生们的广大需求下,教研组自己搞起来了,这让学校也很振奋。大家都在说浙江上海的改革中,物理学科遇冷,大家都对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产生忧虑。但这届的高一学生似乎对物理充满兴趣,报名参加竞赛学习的学生数超过年级人数的50%。面对这样的新要求,学校要做的工作只有一件,就是要想办法把这批优秀学生培养出来,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
各位同仁,新高考改革下,基于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局面已经形成;繁中置简,静里生奇,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才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胡继超:听听罗总编这方面的见解。
罗德宏:前两天跟一位985高校招办负责人聊,他说他们学校的录取方式有15种,除了自主招生,还包括三位一体、艺术、体育、专项、综合评价等,这些特殊类型录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进入高校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家长们一定要提前关注。这种现象在浙江省特别明显,浙江多了一个三位一体招生,清华在浙江2017三位一体招了105人,北大通过三位一体招了65人,而且今后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高。所以对于中学来说,它应该是有越来越多元的渠道,去了解、去整合更多的资源为学生做好服务。
我最近在和一些招办人员聊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有非常迫切的愿望,希望能够走进中学,希望和中学有更多的对接。现在有高校在网上做了很多网络课程,通过网上渠道和中学对接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另外,刚才张总(备注:爱培优CEO张金荣)提到的利用互联网信息和资源,提供给我们的学校这些支撑,也是非常有用的途径。
回到我刚才讲的县城中学的问题,其实从大样本来说,各地都有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怎样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冒出来,我们需要有多种渠道能够展示他们的才华,并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中能够凸显出来。所以,我特别期待在新的机遇下,这些县城的学校能有更多的机会升入985、211等名校。
胡继超:中科院对学生、对学校有什么要求?
康小明:说到自主招生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应该先对自主招生的本质有一个了解,了解之后大家就很容易明白自主招生录取学生是什么方式。自主招生的出台,目的就是为了改变高考的现状,在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情况下,打破原来固有的体系,增加了一次自主招生测试。这个自主招生测试给学校自主权,学校在招人的时候,注重的是学生最本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所以我们也会看到这么一个变化,从原来笔试成绩占的比重很大,慢慢笔试占比越来越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面试权重基本上超过一半了,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潜能,而综合素养和创新潜能目前还很难学科成绩中反映出来。
所以说,通过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结合起来,可以跨越原来单纯的以高考成绩对高校的分层选拔功能。对于考生而言,我的建议是,如果这个孩子比较优秀、有创新能力,但是他平时的学科成绩确实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其他做事和做人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很优秀,他确实可能冲击更高一层的大学,原因在于综合素养测试的面试,能够给他展示的机会,给他带来加分的机会,比方说最后给你加了30分、40分,很容易就上到更好的大学。
胡继超:谢谢康教授!实际上自主招生过程中,城市中的学校会占据更好的资源,这时候落后的地区如何破局新高考多元化录取?听一听李主编的意见。
李立勋:如果我们把高中到大学比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比方说从上海到北京,旧高考制度下只有一种方式,坐绿皮火车,那么新高考其实相对于多了很多抵达方式,你可以选择坐飞机、坐汽车、坐游轮、坐高铁等等。新的高考制度下,大家一定要明白,有很多方式能够帮助你升入大学。
由于经常跟家长打交道,很多时候我深深感觉到目前还处一个信息普及阶段,很多家长找到我的时候只是说我孩子想参加自主招生,问:你孩子参加过竞赛吗,没有;你知道你孩子喜欢什么吗,不知道;你孩子哪方面潜质突出?不知道。这说明,我们家长们根本不知道提前规划提前准备,意识方面也要跟上改革的时代步伐。
对于贫困地区考生来说,现在国家推出一个专项招生计划,专门给一些贫困地区孩子,让你通过这个计划获取降分优惠、升入名校,这是一个国家政策性的红利。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专项计划还是其他类招生,目前仍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知道提前规划,科普、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胡继超:谢谢!通过刚才几位专家的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一轮新的高考改革中,多元化录取制度应该说是对人才需求的一种国家战略,也就是说国家需要有学科特长、有创新潜质、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而不是像以前教育制度所产生的千人一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有了我们这一轮的新选拔制度,可以说新的改革是摆在所有学生、学校面前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住机遇。非常感谢几位专家的精彩见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