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宁波中学原校长李永培在2017中国教育家年会上发言
bt36体育在线频道12月18日讯(记者 曾瑞鑫)12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bt36体育在线频道承办、爱培优协办的2017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新高考如何"破题"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上,浙江宁波中学原校长李永培发表了名为《新高考与自主选拔应对之略》的主题演讲。以下内容根据李永培演讲整理而来。
浙江高考已经推行了四年,经历了很多压力,也享受了很多喜悦,但是从国家推进新高考的过程当中,我更加想要关注学校课程的建设,这样才能走得长远,才能完成我们的出发点。下面我就从操作层面跟大家做一个回顾。
一、改革体现了选择性与多元性
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扩大了教育的选择性,因为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和学校不断的选择中实现的。浙江省2012年推进深化课改,2014年推进高考改革,但是这两个改革都体现了选择与多元。
深化课程改革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要求选课走班体现的是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开发能力、学生的选择意识。而我国高考改革是彰显了选择就业理念,讲究必修课当中经过选修课模式选课走班,经过必修课学习以后的模块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浙江省的高考改革过程当中践行了很多的理念,也有很多反思。浙江省从2014年说起来考改其实有四种,一种是“7选3”,第二种是提前招生,普高和职高都可以用,第三是高职的招生,第四种三位一体,这是浙江省的一个新亮点。
其中统一招生方式就是“语数外+‘7选3’课程”模式,2014年提出来一个6月和10月的考试,浙江的学校从此就有了一个学期两个计划。高校分专业的选考科目不超过3门,也可以不设选考科目。录取的过程当中,把原来的“学校+专业”变成“专业+学校”。2017年统一考生录取,高考分段没有分批了,第一段20%,第二段60%,第三段90%,一个学生每段可以填80个志愿“专业+学校”,过去一个学校填报了五个专业,现在一个专业后面跟着学校。
2017年11月,我们做了几个调整,学考和选考实行分卷考试。学生首次学考不早于高一第二学期,科目不多于3门。学生须于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各科目学考,每位考生每科一次机会。起参加选考科目,学考合格方能报考相应科目的选靠。所以这个深化改革一个考量,稳定了我们基础学习的时间,引导了学生个性化的基础,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一个调整得比较好的。
第二个选考制度情况一步健全,这个地方大家不一定很关注,实际上第一条也很重要,他讲了两个,甚至包括选考科目的问题,第一个对高校,不要太宽,这可能是一门或者两门。第二个就是为了应对物理的问题,来率先建立物理学考保障机制,这是刚刚提出来的一个想法。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自己认为有三个地方是非常符合发展需求。第一,引导高中学习的共同基础,“三位一体”要求以学考成绩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引导大家更强化共同进步。第二个促进学生个性化自我认识,报考学校的时候会考量自身的基本水平。第三个,大家都在说浙江省的清华北大人数很多不是裸分考出来的,是通过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考上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被迫的转向。
清华北大在浙江招生也就三百左右,浙江省28万考生有1%是满分的,也就是说顶尖高校要挑选出最好的学生,这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深化考改的推进,各具特色的高校、考生和普通高中在不同角度促进和完善,正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浙江省高考改革三位一体招生的原有内涵,正在激发着不同高校自主选拔和自我设计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拓展着学生个性发展方向选择的视野、平台和渠道,也在潜移默化地推进高中教育的特色和多样性。我觉得三位一体在整体高考改革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二,高考改革指向个体需求与发展,这方面可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高考改革提出让更多的选择权留在高校,那么在面对改革理想和就业实践,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来做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这是校长必须考虑的。
二、课改为高考改革铺平了道路
浙江省的课改为高考改革铺平了道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两年多的铺垫为高考改革迈出铺平道路。理解深化课改、考改背景下的学校课程选择要整体设计,适当留白,预留接口及事先铺垫。从某个角度讲,学校课程反映着学校教育的文化沉淀和价值指向,也蕴含着学校的教育实力和竞争优势。
一个学校的发展没有智能基础不可以,没有意志和品行也走不远,因为智能基础里面包含着必修课选修课。学校课程的目标指向是追求公平,提供选择,缺一不可。我们这里公平有两条,第一个是让孩子能够享受受教育权利,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第二条,让孩子能够享受跟他条件相适应的教育,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追求公平是我们的基础和方向,提供选择是学校新一轮发展过程当中的教学的重要职能。但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竞争,一个学生在高中学习当中没有培养自我认知,确定目标,努力竞争的意识和能力,那么以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学校对课程的选择和有效运行,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学校教育的传承、发展和理解考量。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让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觉得有几个关健词,第一个是改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二个寻找,在新的可选择环境里面,我们孩子还不习惯,怎么样去寻找最优的组合,这也是一种能力;第三个是发挥,应该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这里可能也是一个我们新的需要思考的地方;第四个锤炼,一个学生享受了选择的权利,但是如果选择了以后,他没有坚持选择的责任感和意志,这个孩子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三、新高考是需求与发展的艰难抉择
所以新高考是指向自身需求与发展的艰难抉择。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受了很多压力。跟家长对话过程当中,讲了很多,但是大家都觉得没讲完,到晚上有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他认为我讲的都是道理,而他追求的是利益。后来我明白了,所以我要求自身需求和发展可能需要抉择,这是权利,也是义务,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选择也是一种综合的考量,最后是为了实践才选择,而不是为了得到最好的东西。发展可能和艰难抉择都要考虑,课本考虑基于教育理想变革,校长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考改实际上基于生存和发展的变革指向效率。首先要生存,才能更好地发展。
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些迷茫,我们都必须有各种考量。第二课程设置与分类走班的初期考虑,我是依据三个原则,第一个是控制变量,第二个适度可调,第三个规避冲突。
在这个过程当中,控制变量很重要,比如说我“7选3”有35种选择,我们做不了这么多,如果真的要做,可能要省事一些。我就把技术先放下,因为我估计我们的学校考技术不会太多,当时估计不会超过一个班。我们浙江考技术都是考专科的,我们没有考专科的学生,100%考本科。那么也就是说我把技术一拿掉,然后我就好做了,我把它说成是一个体外循环。
2014年9月份当时就提出了三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走班选择阶段,特色优化阶段。提出16字方针,整体设计,一个学校高考改革开始了,校长必须有一个整体考量。分步选择,让他一下选择可能做不到。预留接口,适度可调,让学生和我们都有回旋的余地。这是2014年的试行稿,后来到2017年新的方案出来,脑子里又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个表格调整了。但是这个调整肯定是有更多的稳定学习时间,用于高考备考的时间,过去来说高一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参加高考,但是这个其实也不是太理想,让高中的学习恢复了三年,你可以用三年时间规划他的学习,让孩子有三年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孩子们了解和发现自己,进行适合个性的选择。2017年12月基于《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的调整设想,第一学年作为基于首次学考的基础性走班,第二学年基于选考定位的指向性走班,第一学年就是基础学习和习惯养成,第二选择指向性走班新稳态,基础教育再高也是基础教育,肯定不同于大学的教育。高三年级基于比较优势的完善性走班,“3+3+N”的完善性走班模式,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已经考完了,有的学生考完了一门,有的学生考完两门,有的学生三门都没考完,情况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明白是选择还是实现选择,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环境,能够选择的保障,但是还要把它具备实现选择的基础能力,缺少这一条任何选择都是空的,是高考竞争还是发展竞争,有的还是为了高考,有的孩子为了发展,如果是考理化生的考进北大物理系,和选择历史、政治同样考进北大物理系发展的情况肯定是不同的。所以这里要明白。是着眼指向性还是追求覆盖面,指向性越好,覆盖面越大,覆盖面越大指向性肯定受影响,这是我们选择当中必须考量的地方。要强调结果,还是要追求过程的体验,这个选择过程也非常重要。
拓展选择的视野,规划选择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强调选择的时代,特别要防止公立和狭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问题和压力有这样几个,第一个,信息压在高校和学生给我们的信息不对称。第二个硬件压力,学科教室及走班管理等硬件和相关设施,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第三师资压力,师资明显碰到潮汐现象。第四管理和运行的压力。教学进度变化的压力,还有一个学生的选择发生漂移的压力,而且漂移的人数有的时候还不在少数,这点是我们要考虑的。
四、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设计和运行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设计和运行策略,有这样几条,第一个主动领会有效坚持课程建设的基础,我们在新高考过程当中,不能脱离课程的基础,新高考是我们生成与发展的考验,把握高中的基础教育特性,坚持融合推进课改考改的基本原则。整体分布,预留可调,这是我的原则,不一定大家适用,我觉得可以给大家提供借鉴。第三个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四个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我们有的时候发展,不要忘了法规执行,这是我的一些考虑。第三个形成整体质量产出,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构架。选择是选课走班先行,选课走班作为补充。分类与分层,走班,选课走班,自主选修课程。用学校的开发的选修课程,支撑我们学生的发展。课程融合问题,课程首先要融合。课程改革的课程,这是高考改革的课程,在学校来说是一个学校课程。教学安排,注意稳定学习时间,最少的班额调整人数,最短的走班学习行程,现在的本质是实现性的,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择。
班级设置问题,在北京很多学校有两类不同的学法,我觉得高中阶段行政班太重要了,班集体建设没有模式。质量产出的问题,基础还是个性,这要考量。对于我们学校未来深层和发展来说,我们打实基础更重要。教师发展问题,应该是一个生态的构建,我们应该走出理智型的发展模式,走向一个反思型的发展模式,更要走向一个生态型的发展模式,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个考量。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个体会。
还有一个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如何推进深化课改考改背景下,学校教育运行方式、评价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方式的变革。如何设计学校课程,引导学生实现选择,真正达成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的差异发展,这在高考改革课程改革过程当中,还是要每个学校需要考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