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来过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的游客,都会被曾家先祖留下的"八宝"家诀(书、蔬、鱼、猪,考、宝、早、扫)、"八本"家训(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震撼;又同样为宅院内既有30余万卷藏书的四座书楼,俨然成为曾家人的精神中心;又设置门槛极低、八角门框的无慢室借喻广纳八方来客,感叹不已。然而,还有一看似不甚起眼的景致,无论如何不容忽略,那就是"三鱼石"(也可称"三鱼图")。
走进富厚堂庭院大门,在通往八本堂的石板路中央,有块约平米左右的路面被见方木栏环绕。或是因一道特别的围挡,或是因石板上留有一幅奇异的图案,经过这里的游客总要驻足观看。曾家宅院历经百年沧桑,即使是坚硬的花岗岩石板路,石面也严重磨损、坑洼不平,不再当年;精心镌刻在石材上的图案清晰也远不如前。若俯身细细观看,图案中三条小鱼鱼头相簇,鱼尾各摆一方,三鱼环绕近呈圆形。画面略显模糊,映入眼帘仍栩栩如生。听得导游介绍,知道这就是宅院内著名的"三鱼图"。
经查阅,三鱼典故在明《程志》中有载:"陆溥字文博,邑诸生,以资受上海县丞,调丰城督运,夜过采石矶,舟漏,溥跪祷曰:舟中一钱非法,愿葬身鱼腹。祷毕漏止,天明视之,有三鱼裹水草塞漏,寻以亢直罢官归。"
为揭开三鱼谜团,热心的导游每每在介绍富厚堂前,都会把这个传奇的故事留给游客。相传明朝初期,一个名为陆溥的人先任上海县丞,以后又调到丰城做督运。陆溥为官期间,清政廉洁,多有政绩。后来因年纪太大,决定辞官告老还乡。回家途中,当船只走到鄱阳湖漕兑渡时,已是深夜。突然间天气恶变、风雨大作,小船摇摆不定,船底触礁,眼看船漏渗水,陆溥和家人等急得束手无策。此时无奈,陆溥只好跪地甲板,心中暗念"舟中一钱非法,愿葬江鱼腹。"表明自己为官从未贪赃枉法。祷告完毕,只见小船不再漏水,安然无恙一直到天亮。船只到达丰城县,人们在清理船舱积水时,发现船底被暗礁撞了个洞,但洞口却被三条鱼死死堵住。只见三条鱼完全一样,鱼头扁平、嘴阔而尖,皮色花黄、体滑,鱼头两侧的一对尖刺紧紧裹住水草。这种鱼当地被叫做"黄牛头"。于是"黄牛头"堵住小船漏洞,解救人命的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百姓竞相前来打探,看后都说:"绝了!陆公为官清正,连鱼儿都要结伴报答,真是善有善报啊!"
富厚堂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建设由曾国潢、曾国荃两兄弟按大哥曾国藩的意思主持,前后耗费十年时间,直至光绪元年(1875)才在曾纪泽手中最后完工。现今曾富厚堂所保留的仍是原有面貌。可见,留在石板路中的三鱼石,也是"原汁原味",非后来者所为。由此是否可做出推断,既然富厚堂建设前已有三鱼石的传说,曾家宅院建设之初,把这样一个图案以石刻的形式永久保存下来,主人当初定有其特殊的考虑。试想,以三鱼石做图腾,借其蕴意警示后辈生活要注重节俭,为官要保持清正廉洁,或许也是富厚堂原主人的初衷。且先不论如此推论是否成立,单从富厚堂建成后,曾国藩得知曾国荃出资三千贯钱修建老宅非常生气,认为九弟"奢靡若此",入住则易,搬出却难,此作法没有为子孙后代做出好的表率贻害无穷,伊始;到 对后来花费七千银两建富厚堂又"深为骇叹",不知"何颜见人";从一怒之下,发誓绝不踏进新宅半步,到富厚堂主人竟远离曾家宅院不归;从曾国藩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省吃俭用,到为官在任时的清正廉洁;从世人对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普遍认同,到社会对曾国藩家教的广泛认可……无不印证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将心中竖起大写的"廉"和"俭"字发挥到极致。难得可贵的是,曾国藩不仅自己能身体力行,还不断地通过家书传递,借助祖上留下的家训、家规影响并教育后人,使曾家后辈至今保留着勤俭的寒士家风。谁能说其中没有"三鱼石"故事的启示呢?
有人说,曾国藩家书是一部绝好的家庭教育书卷,富厚堂就是这部书的精美封面。笔者有心继续接话:"三鱼图"不正是封面上绝美的靓点吗?
曾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