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子》与“曾子十篇”
《汉书·艺文志》录有“《曾子》十八篇”,并注明“名参,孔子弟子”。到《隋书·经籍志》录有“《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未说明篇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录有“《曾子》二卷”。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也录有“《曾子》二卷”,他说:“今此书亦二卷,凡十篇,盖唐本也。”这是说,唐代和宋代所传的《曾子》都是十篇。可惜以上诸本都已失传。
《大戴礼记》中有十篇题目皆冠以曾子,俗称“曾子十篇”。《大戴礼记》是西汉以前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资料汇编。据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德编纂的。因他的侄子戴圣也编有《礼记》,所以他编纂的称《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原有85篇,到唐代只剩下三十九到四十一、四十六到六十、六十二到八十一共39篇。在剩下的39篇中,第四十九到第五十八篇分别是:《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圆》,即所谓“曾子十篇”。此外,《白虎通·丧服》有引《礼·曾子记》的话:“严重的耻辱加在身上,四肢躯体受到毁伤,那么国君就不用他作为臣子,官吏就不与他交往,……。”《大戴礼记》和《礼记》中都没有这段文字,说明《大戴礼记》原先除“曾子十篇”外,还有曾子的其他篇章,只可惜已经散佚。
《曾子》与“曾子十篇”是什么关系呢?西汉董仲舒在与武帝的对策中已引用曾子的话:“尊重知识见闻,道德就能高尚明达;把知识见闻用于实践,事业就能宽广宏大。高尚明达和宽广宏大,不在于别的,在于增强意志罢了。”这段话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因当时还没有《大戴礼记》,所以很可能是引自《曾子》。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诸子》中说:“《汉书.艺文志》录《曾子》十八篇,现在所传看来汉代已亡佚八篇了。十篇见于《大戴礼记》。”这是说,《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就是原《曾子》中的篇章。唐朝初年魏征等纂修《群书治要》时,对《曾子》一书作了摘引,可惜《群书治要》在中国也已失传。庆幸的是,《群书治要》传人日本,日本人据此刊行,清嘉庆年间又传回中国。《群书治要》所摘引《曾子》的文句,与《大戴礼记》相关篇章文字比较,除个别字词有异外,其他均同。这也看出,“曾子十篇”就是原《曾子》中的篇章。清代《四库全书》编者在《大戴礼记》条下所写《提要》,也肯定《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记《曾子》十八篇中留存的。近人蒋伯潜也说:“魏征《群书治要》所摘《曾子》,马总《意林》中所引《曾子》,都与《大戴礼记》相符合。似乎《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原在《曾子》十八篇中。从唐代到宋代的二卷十篇本,也都与《大戴礼记》中的十篇同。大概《汉书·艺文志》所录《曾子》十八篇,亡佚八篇,仅存十篇,而这十篇就是录入《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
二、“曾子十篇”的内容
“曾子十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曾子的思想。
第一篇为《曾子立事》(《群书治要》作《修身》),通篇围绕自身修养这个中心,强调以义为准则,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言谈,如何行动,如何对人,如何对事,如何治家理政等方面的问题。阐明了学与行、学与思、思与行、言与行、己与人、善与恶、内心与外表、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具体全面地指出了人们学习和修身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至第五篇分别为《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和《曾子事父母》,重点阐述孝道思想。《曾子本孝》谈孝的根本。指出,孝的根本是敬,尊敬父母就要保护好身体,一切为父母着想,继承父母的意志,用美好的德行纠正父母的过错,行孝终生。《曾子立孝》谈孝与忠、礼的关系。强调对父母恭敬要发自内心(这就是忠),按孝的礼仪行事要尽到自己的力量。并指出,孝可以移于忠,凡是孝顺父母的人就能侍奉好君主,凡是尊重哥哥的人就能侍奉好官长。《曾子大孝》谈孝的等级。认为,最高的孝是使父母受到尊敬,其次不使父母受辱,最下等的孝是能够供养。并指出,孝是人类最根本的教化,是天下最根本的法则。因此,一言一行都不能忘记父母。《曾子事父母》谈家庭关系。主要阐述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大人与小孩之间如何相互对待的问题,重点强调家庭成员的行为不符合道义时应该怎么办。同时还谈到了“悌”和未成年人的礼仪问题。
第六至第九篇分别为《曾子制言》上、中、下和《曾子疾病》,重点论述君子人格。《曾子制言上》总论如何做才算有“德行”。提出了要待人以礼、要走正道、要光明正大、做事要合时宜、要相互帮助、要坚定操守、要谦虚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还提出了努力学习知识和加强道德修养两条途径。《曾子制言中》主要论述“仁”。指出,君子做官就要能增加国君的荣誉而减少百姓的忧愁,不得志时挨冻受饿也要坚持仁爱。对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使没有朋友也不亲近他。待人要直言直行,诚心诚意。
《曾子制言下》主要论述“义”。指出,君子不因为世道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不靠向富贵的人谄媚来谋取自己的欢乐,不靠欺凌贫贱的人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不服事没有仁德道义的人。《曾子疾病》是记叙曾子临终交待儿子的话,主题是如何做一个君子。主要谈了三个方面,在对待义和利的关系上,不要以利害义;在先和后的关系上,要先亲后疏,先近后远,先小后大,先急后缓;在意志和环境的关系上,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选择环境,近君子远小人。
第十篇为《曾子天圆》,以曾子与其学生单居离问答的方式阐述曾子的自然社会观。首先从当时存在的天圆地方说开始,指出天圆地方是从“道”的角度说的,并不是一方一圆。接着提出了“气”、“阴阳”和“精气”的概念,指出阴阳的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随后,用阴阳二气关系的变化解释自然现象,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的变化形成的;再用阴阳二气解释万物的生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气或阳气化生的,唯有人是阴阳二气的精华。最后归结到人类社会,认为圣人是人类的精华。他们制历法、定音律、立礼仪,是人类社会得以治理的导师。突出了圣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曾子》的作者及写作特征
《隋书·经籍志》注明“《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然而,《曾子事父母》和《萱王天圆》都有曾子与学生单居离的问答,《曾子疾病》记曾子临终遗言,《曾子大孝》载有乐正子春与其学生的问答,可见《曾子》也不是曾子一人一时所作,也是由曾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最后编定的。对于《曾子》或“曾子十篇”是否是曾子的著作,也有人提出怀疑。如宋人黄震在其所著《黄氏日钞·读(曾子)》中说:“曾子之书,不知谁所依仿而为之。”
在写作方法上,《曾子》与《论语》一样,也是语录体。多数篇目的标题,取自首句文字;也有取自文义的,如《曾子立事》和《曾子制言》。每篇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这一点优于《论语》。有的篇目也开始讲求逻辑顺序,如《曾子事父母》,从事父母,到事兄,再到使弟;再如《曾子天圆》,从自然到社会,都是富有条理的。在表达上,有些语句也非常精练,富有哲理。有的已成为警句格言,如“行必先人,言必后人”,“财色远之,流言灭之”,“君子不绝人之欢”,“己善亦乐人之善,己能亦乐人之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