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没有遮拦的太阳的滋味。6月8日傍晚,华灯初上,我和中国报业网总裁、曾国藩学堂创办人黄菊芳女士及运营总经理彭雄飞先生驱车至中国人民大学附近,拜访曾樾校长。曾樾,北京原双榆树小学校长,曾国藩第六代嫡孙。
曾樾在给曾国藩学堂的小记者讲课
生活中的曾樾校长 和儿子一起回故园
六月的北京,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没有遮拦的太阳的滋味。6月8日傍晚,华灯初上,我和中国报业网总裁、曾国藩学堂创办人黄菊芳女士及运营总经理彭雄飞先生驱车至中国人民大学附近,拜访曾樾校长。曾樾,北京原双榆树小学校长,曾国藩第六代嫡孙。
传承家风的曾氏第六代
我们随着曾校长从人大穿过万泉河路,不久就到了他的家。50多平米空间的居室令我们有点意外,没想到15年的校长住宅如此“蜗居”。一套小二居,客厅和餐厅二合一,旁边隔了一间书房,书房里还摆着一张窄窄的行军床。房间面积不大,但布置有序,陈设整洁,可谓一尘不染。这种风格,确有先祖曾文正公当年的风范。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书》等和曾国藩研究有关的书籍,洋溢着世代相传的书香气息。曾校长很亲切随和,他的夫人很热情和蔼,不停地为我们添茶。他们谈吐之间流露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生活的无比热忱,俭朴的居室充满着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温馨。
曾校长1990年才搬到这栋房子居住,之前一直住在学校教学楼的一间房子里。他参加工作后前20年的积蓄,全部给了曾宪源姑姑,资助老人买了房子。
曾校长的父亲曾宪森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给他留下两份遗产,一是一套小三居的房子,他让给了当时没有房子的妹妹,自己却住在学校的那一间房里。二是一套《曾国藩全集》,后来他把这套全集捐给了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管理所。这套书是他父亲在九十年代,一本一本买回来的,上面有父亲的阅读手记,父亲若干年前写的关于曾国藩实事求是、理学渊源的文章,是当今研究曾国藩的珍贵资料。
曾樾的大姑曾宪源,现年80岁。她从小在荷叶长大,在富厚堂生活过,解放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因肺病休学。病愈后,又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真是文理兼修的女界奇才。从荷叶走出来之后,一直没回荷叶,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乡荷叶。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末代图书管理员王席珍去世,她还亲自写了一篇文字诸佳的悼文,引起学术界极大的震动。曾宪源一生没有结婚,曾樾还提到爷爷的妹妹曾宝涵也没有结婚,是上海的一个骨科医生。他说曾家有一个习俗,对没有结婚的姑奶奶叫“公公”,即“爷爷”的意思。曾宝逊、曾昭燏等女性都没有结婚,曾樾谈到自己的看法,一是她们都是事业型的女性,对事业投入很大;二是可能受基督教的影响。
曾宪源对数学很有研究,曾写过几本数学专著,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都是她的同班同学。曾宪源的数学好,也许是遗传先祖曾纪鸿的数学基因了。曾樾说,曾纪鸿数学好,遗传于文正。文正的逻辑思维很强,他善于用数字归纳总结,如家训八宝、传家八德、三不信、三致祥等数字。姑姑数学好,除了家教影响、遗传基因,还和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曾宪源姑姑身边没有其他亲人,曾樾一直在她身边像儿子一样照顾她。曾樾无私地扶助独身的姑姑,我们第一次访问未遇,原来他在照顾病中手术的姑姑,端茶送水,无微不至,“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他传承先祖家风,奉亲至孝,对自己父母很孝顺,对姑姑也尽到做儿子的孝心。尽管姑姑体弱多病,但仍幸福快乐生活到80岁了。
由于曾国藩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自解放至文革、至本世纪初,作为曾国藩的第六代嫡孙,曾樾始终保持着低调,上辈不刻意强调他是曾国藩的子孙,他也无意识去告诉他的孩子这种特殊的身份。近年政治环境更开放民主了,他对爷爷的爷爷的爸爸曾国藩的感悟也加深了,他终于对自己的儿子说:“记住,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曾国藩。”2009年曾国藩故居白玉堂开馆仪式举行的时候,曾校长带儿子一起参加了盛典。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处在政治最敏感的地带,曾国藩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作为曾氏嫡系子孙,2006年回不回荷叶参加第二次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曾樾当时还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学校领导劝他说:社会各界都在研究曾国藩,研究曾氏家族,研究曾氏家教,你应该回去了解自己的老祖宗。于是他回到了家乡荷叶,他找到了一种很亲切的根的感觉,看到家乡人对曾氏的重视让他感慨万分!
人才辈出的教育世家
曾樾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任北京海定区双榆树中心小学校长15年。他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本科学历,先后从事语文、地理、自然常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职务,1995年接任校长工作兼党委书记。所撰写的《少先队小干部的组织管理》、《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究》、《课堂教育与素质教育》等教育教学论文分别获市区级奖励。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1995年被选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标兵。2009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他为海定区双榆树小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青年报》《香港经济导报》等报曾大幅报道了曾樾和他的学校的事迹。
2010年,曾樾退休前,人民日报《大地周刊》发表《双榆树人靠什么占领教育高地》的文章,高度赞扬“清代名臣曾国藩的第六代孙曾樾校长,以湖南人的血性精神,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占领教育高地。”
曾樾的一家,他曾祖父曾广钟创办中国基督教自立会长沙明诚小学,祖父曾昭权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父亲曾宪森,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樾任双榆树小学校长,妹妹曾力曾是幼儿园院长,母亲是中学老师。这个曾氏大家族中的小家族也是4代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世家。
曾樾这辈子把自己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赢得桃李满园。他的书桌上有一张照片,执着敬业的身影旁边有一首很感人的诗—《校园里的你》,表达了双榆树小学二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对他深深的敬爱之情。
《校园里的你》
无论酷暑严寒风中雨里,
我们在清晨走进校园,
第一个看到的总是为人师表的你。
你无言的目光,
送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你和蔼的笑靥,
伴我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无论花开花落春去秋来,
我们在傍晚离开校园,
最后一个看到的还是不知疲倦的你。
你不懈的追求,
甘为人梯,淡泊名利,
你辛勤的耕耘,
润花著果满园桃李。
来来去去岁岁年年,
我们在加减和乘除中领悟到知识的奥秘,
还懂得了什么是点滴累积不舍涓细;
我们在徘徊中寻找到失败的原因。
也明白了什么是拼搏进取自强不息。
这其中凝聚着你付出的努力,
因为把小苗育成参天大树成片成林,
是你无怨无悔的追求和希翼。
你的无私的奉献温馨的爱意,
把我们的希望和未来一同托起。
积极参与传播曾国藩文化
退休后的曾樾,过着一种更加宽广、自由的生活,他惬意的根须紧紧和故园相依相连。2010年10月,双峰县曾国藩实验学校十周年校庆典礼上,曾樾又被聘为名誉校长。去年他为《曾国藩纪录片》摄制组积极募捐,倾力支持摄制组追寻文正足迹的行动。他的表妹慷慨为他在长沙提供一栋别墅,支持他在长沙发展曾国藩文化。荷叶籍同乡中国报业网总裁黄菊芳女士创办的曾国藩学堂,曾樾也积极投入学堂举办的各种活动,为家乡的繁荣献计献策。我们见面,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曾校长”。
在采访过程中,曾樾对目前曾国藩文化传播的项目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双峰县将于今年9月在曾国藩故里举行曾国藩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将组织海峡两岸曾国藩学术研讨,举行吉林省电视台《曾国藩家族》纪录片开播仪式和唐浩明《曾国藩全集》再版仪式等活动,曾樾对这些活动表示高兴和感谢。
二、在去年到今年的各种曾国藩项目中,他认为最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社会反响最大,让社会广泛认识到文正公的家教思想。《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更趋平民化,有利曾国藩这个人物走进千家万户,为老百姓认同。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学术化的东西通俗化、大众化。
其次,各种相关书籍的出版,对曾国藩的评价更客观更注重史实了。时下,主流方向是家教,把曾国藩的思想以书信推出,对当今家教的研究意义甚大。
再次,教育领域有曾国藩实验学校和曾国藩学堂,直接传播曾国藩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曾国藩实验学校,创建于2000年7月,是双峰县第一所含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寄宿制学校。建校10余年,取得骄人的教育成果。曾国藩学堂以培训为主,在当今国学热潮中,曾国藩学堂以曾国藩特色家教思想为突破口,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虽然创立不久,在短短的时间脱颖而出,令人瞩目。
还有,企业界推出各种有关曾国藩品牌的产品,如曾国藩酒、国藩溪砚、国藩辣酱等不仅成为销量不错的地方特产,同样使曾国藩文化得以延伸。
谈到曾国藩学堂的发展和以后的工作,曾樾特别谈了他的看法。曾樾说:“北有孔子学院,南有曾国藩学堂”,曾国藩学堂的产生,从学术开始上升到文化,跳出意识形态走向了市场。
一、曾国藩学堂定位是明确的。我们办这个学堂宣传文正的思想和精神,为什么要宣传?通过什么形式传递给谁?一是要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文正的教育思想被社会认同,通过传播,可以弥补社会教育的缺陷,解决家长的困惑。二是传递给成年人。要立足于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做人做事、家庭管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二、学堂应有教材,有经得起考验的被社会认同的具有个性的教材。
三、学堂有流动和固定两种。荷叶是曾国藩的出生地,是主课堂,应当固定。当然也可考虑在山东嘉祥--曾子的故乡建一个学堂,会具有特定意义。在北京建造文正文化会馆,以文养商,以商促文。当然流动的课堂就好说了,可在全国设连锁店,进行连锁经营。
四、学堂有特定的形式。以文正思想为个性,打造品牌,让人很难复制。
五、学堂是资源整合的平台。依托政府、学术部门、学术专家、学校以及曾氏后裔,将各种相关资源整合起来,把曾国藩学堂做好做强。
关于学堂的固定地点设在荷叶,曾樾还补充说道:根不能丢,没有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建设一块再发展一块。可以在白玉堂利见斋、富厚堂设立课堂,还可以考虑另建一处培训基地,作为曾国藩学堂的接待处,集吃、住、培训、学习、旅游为一体,规模不要很大,解决自己,也方便别人。曾国藩文化是棵大树,荷叶是这棵大树的根。我们把根保护好,办好学堂不能缺少这方水土,只有植根家乡沃土,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近临别时,黄菊芳总裁拿出她的电脑Ipad,向曾樾汇报在深圳文博会上曾国藩学堂项目获得投资商青睐的情况,介绍了项目的详细方案。曾樾连连点头,并赞不绝口:“今年的工作比去年做得细致多了,完善多了,慢慢有形有神了。很好,我会尽力支持的!”
情系故园的曾校长
自从去年参加曾国藩修学行健之旅活动后,曾樾心中百感交集地说:“我觉得愧对先贤,愧对家乡。文正在家书中教育兄弟怎么做有利于家,我要以文正的思想为支撑,使心中尽可能少一点愧疚。虽然才疏学浅,能力和水平有限,但是身上涌动着曾家的血,对家乡的事业热情是高涨的。以后要更多的关心老祖宗家乡双峰荷叶的开发与建设。目前,曾国藩酒业、曾国藩学堂、曾国藩实验学校等项目,我都会尽力尽责的投入。退休以后,我将致力于研究文正文化这一方面的工作。”
“今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特殊的年份,要有特定的行动。要以发展的眼光,打好基础,做好各方牵头的工作。比如建设会馆,不是出于个人的需要,而是为了传承文正精神的需要;要让世人知道,曾家的人在做曾家的事,家乡的人在做家乡的事。总之,整个社会都在在尽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说到这里,曾樾校长的脸上露出憨厚憧憬的微笑,他说很想在荷叶老家建一座小宅,可以命名曾氏庄园,用以解决曾氏后人回荷叶的吃、住和交流。他坦言初步征求姑姑曾宪源的意见,希望能得到家乡领导和父老的支持。
夕阳黄昏,梦归荷塘。年老的时候,叶落归根,回去寻找当年的感觉,把想象变成现实!曾樾校长向我们这几个荷叶老乡表达了深深的故园情怀!
结束访问,时已午夜。北京少有的雷雨倾盆而下,仿佛江南天气,渺远而熟悉,凉爽而温润。回到家,推开晚窗,一种浓郁的馨香扑鼻而来,我好像闻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翠荷湖荷花的熏香。曾家的精魂植根在荷塘深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